2概況

一訓三風

當前位置: 網站首頁>2概況>一訓三風

校訓:厚德博學

出處:“厚德”出自《周易》: “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。意謂: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,君子應增厚美德,容載萬物。“博學”源自《論語.雍也》:“君子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。其後,《禮記》又雲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”意謂善學之人,廣學博識、審時度勢、慎終追遠、明辨是非、篤行不悖。

核心思想:崇厚育人大德,廣博教書真學。我國高等師範院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民教師。教書育人是人民教師的根本任務和要求。“厚德博學”在高等師範院校的具體體現是培養高尚的育人德性和德行,培養廣博的教書才能和學識。

現實意義:“厚德”表明1的首要任務在於致力培養人的品行、道德、操守。德的內涵具有強烈的傳統性和時代性,既有千年中華文明的德之龍脈,也有當今嶄新社會德之榮辱。培養有高尚品德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,是我們的理想追求。博學,就能“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”。當教師亦當以“博學”為根基,對學生而言,“博學”更是其適應社會、服務民眾、報效祖國的根本,必須開闊眼界,廣泛涉獵,掌握搜集、篩選、處理信息的能力。

 

校風:知行統一

出處:明武宗正德三年(1508),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(王陽明)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,首次提出知行統一說。“知”,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。“行”,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。因此,知行關係,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,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。哲學家認為,不僅要認識(“知”),尤其應當實踐(“行”),只有把“知”和“行”統一起來,才能稱得上“善”。

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浚,他的名字即是接受了王陽明的 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,改名為行知。他主張“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,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。”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“知輕行重”,認為:“真知即所以為行,不行不謂真知。”

核心思想:真知教書育人之理,真做教書育人之事,真審教書育人之美,真信教書育人之魂,真成教書育人之業。唯有真知才能真行,唯有真行才能真知,唯有真的知行統一,才能真正成就教書育人的事業,實現人民教師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。

現實意義:知與行的統一,是認識論、實踐論的基本要求,也是講社會公德的基本原則。認知只有賦之實踐,才具有徹底的意義。古人說:“道雖近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”,一個富有遠大抱負的教院人,應該既掌握淵博的知識,又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,腳踏實地、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有意義的事情,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理想、有能力、有責任感的人。”

 

教風:學高身正

出處: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名言“學高為師,身正為範。”

核心思想:擔當教書育人使命,要求教師註重德才兼備,既要教書,更要育人。在深刻理解專業知識的基礎上,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修養對學生有所影響。“學高身正”是“厚德博學”和“知行統一”在教師身上的集中體現。

現實意義:“學高”,是指每位教師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和技能,師者惟有“學高”方可“傳道、授業、解惑”。“身正”,是指每位教師生應具有的品行修養,言行方面要光明正大,成為社會的楷模。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”,師者惟有“身正”方可立己樹人。“學高身正”充分揭示了德與才的內在統一,是教師做人和從教的基本準則。“學高身正”作為教風,既包含了大學的共性追求,又彰顯出學院鮮明的個性特質;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,又顯示出了強烈的時代精神。

 

學風:勤學善思

出處勤學:《東觀漢記·桓榮傳》:“ 榮少勤學,講論不怠,治《歐陽尚書》。”《警世通言·老門生三世報恩》:“﹝蒯悟 ﹞依舊留在衙門中勤學。三年之後,學業已成。”

善思:學貴善思,思以致遠。孔子雲“學而不思則罔”

核心思想:勤奮求知,善於思考。勤奮是一種自覺的態度和頑強的意志,是實現學生厚德博學、知行統一要求的前提;善思是一種治學的方法和聯繫實際的路徑,是學生實現厚德博學、知行統一要求的關鍵。

    現實意義:莘莘學子在有限的大學時光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,需要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,只有勤奮努力才可能取得優良的成績。在學習中不滿足於書本上、課堂上的內容,善於思考、勇於探究,才能不斷提高學習的效果。用“勤學善思”鞭策自己,才能不虛度光陰,才能形成良好的學風,進入積極自信的學習狀態,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,使校園充滿濃郁的學習氛圍。